Link and Tag 特別收錄 在玩錶家社團中對Seiko 相當有研究的 Jeng-Han Yang 在2016年一次玩錶家接力活動中所發表 SeikoSNR007 的錶評。精彩文字讓我們再次回味。
接續資深錶友 Yu-Ta Chen 的指名,眾玩錶家們迄今的分享己將文筆門檻及玩錶深度又向上堆高了好幾級,小弟從中獲益良多,當然呼應社團舉辦此活動的用心,小弟惶恐接棒同時也非常樂於在此分享所知。
今天分享的 Seiko SNR007,是一只我認為深植日本文化個性的錶。與其說當初是喜歡其優點而收,不如說是後來完全接受其缺點,不枉我於 2012年回頭全台走透透猛烈追求。
我認為此錶設計上兼備雙重性,優點及缺點都極明白的攤在面前。首先,超細膩5層次立體面盤,在2006 當時立體面盤設計尚未成為主流,確實沒必要這樣費工,像主流勞一般單平面面盤設計也沒人會多話 ; 其次,這系列不是GS,但極致的整錶鏡霧面打磨,到了一個我顧她比顧GS 還要錶奴的境界 ; 再來,顯眼的儲能顯示就像在臉上深劃一刀,深怕錶友看不出這是3日鍊似的 ; 最後,誇張比例的錶耳讓錶頭線條極不協調,見到論壇有人說側觀稍像武士冑甲頭盔部品才勉強理解其設計用意。
引用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曾寫的 「菊花與劍」一書,適切闡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就如同美麗的菊花與銳利的刀劍 (「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劍」是武士道文化象徵),如此極端,又如此神奇,也解釋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 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自大又有禮等。我也想起日本長輩曾提過,相撲力士為何需要如此肥大,那其實是種宣示,到了某種刻意的境界,告訴世人日本人也可以很巨大有力,這樣的「形式主義」是深化於日本人心及生活的各環節。
當 Spring Drive 機芯27 年研發有成,在2006即將以新 3 日鍊 GMT問市之際 ,我不難理解設計師想藉由此錶做些宣示,例如以那大型儲能盤告訴世界Spring Drive 有儲能了! 延續石英革命的光環並整合機械復興,正因Spring Drive 這一上市在當時對 Seiko 有多重要,猶如布拉姆斯在巨人貝多芬9大後的沉重作曲壓力,花費21 年才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以52響定音鼓敲開序章,似乎想充分揭露經歷的苦澀、所下的決心努力、以及其要向世人宣告的堅持 ! 可推測 Seiko 設計師及工匠當時打造此錶背後的壓力與小心翼翼,讓我絕對相信其作工必屬上等 ! 而此錶款極細膩而不協調,小心翼翼卻又極端刻意,叫好卻不叫座 (這也是當時事實) ,明白彰顯日本民族的形式主義及雙重性 … 理解至此,我心已與設計師及工匠震攝共鳴,一錶入魂,怎可不拿下 ?!
而相信玩錶家們每階段歷程與心境一定都不相同,若是 2006 ,我肯定順流世俗,不花大錢買 Seiko ; 但由2006的肯定不買到2012的猛烈追求,“在對的時間會遇到對的錶”或許就是這樣神奇。理解其缺點後卻愛上其內涵及創作精神,或許也跟人生一樣是 Imperfect makes perfect 。聽起來有點矛盾與怪咖,但小弟是 enjoy 的。
最後感謝大家撥冗閱讀,這一刻腦汁還真的是用盡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