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時錶早在1740 那時就已出現。 實際上是由三針一線的精密對時用天文標準鐘裡面一款使用小視窗的錶款來改造的,後來到了19世紀初,更是成了流行的新玩意兒、新話題。
跳時腕錶其實是一種整體視覺上的簡化。 簡單明瞭讓戴錶的人看見目前是幾點, 再來了解是幾分。 面盤設計上由具有時針顯示的窗口加上分針 (當時目的上是考慮到讓上了年紀、有老花眼問題的人們識別上比較方便, 很容易看清楚時間), 強調簡單性。結果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手錶面盤盤閱讀上是很平靜的,易讀性相當的高。
個人本身相當喜歡跳時手錶。它的佈局,相對上所需加入的機惢複雜性,跟結果上所得到的易讀性,整個設計上的想法跟巧思對小弟來說非常的迷人。
今天所要聊聊的這只 CW 算是該品牌認真製錶的開始。在早期CW玩致敬十足,靠著官網上透過B2C行銷,而擁有高CP值,在許多錶友心且中仍有相當上的地位。憑良心說,只看圖未玩實品,倒是普通,直到2010年的這只”跳時一代”,讓我下定決心去玩看看實品。
腕錶設計採經典風格,或更應該說這是當時常見的造型。12點鐘的跳時窗口,透過楔形橋連接切割, 有著明顯的藝術裝飾。 我很欣賞的羅馬數字組合,加上阿拉伯數字在分鐘區,這巧思是為了防止手錶變得太正式。 阿拉伯數字的大型小時盤,加上長分針 – 少了雜亂,煩躁,也沒有無多餘的裝飾, 給人很平靜的整體感。
扭索花紋風格的內部區域, 質感上有點像一個旋渦或蜘蛛網,看似古典腕錶的設計。光銀色錶盤分為兩部分卻有淡淡的20 世紀初的設計。面盤上可以看到精細的作工, 清晰,勻稱,並很好地保留著Swiss Made字樣及本質。
不只外觀值得欣賞,其實我更樂見的是這個不斷進步的品牌。因 Swatch/ETA 的壓力, Christopher Ward 的初衷是提供CP值高的產品,但是變得是越來越有難度。它們和想法契合的新銳製錶師 約翰內斯·楊克 (JJ) 合作推出了創新且極具吸引力的旗艦作品。
不但機芯要自製,更要以平易近人的價錢提供大眾選擇。為了實現跳時腕錶,手錶內部實際上變得更加複雜,機芯上需要小時盤在瞬間會旋轉30度。 對機芯本身這需要額外的力量並要精確的計時。 麻煩的是,由於要達成因跳時所需額外的功率要求,附加的應用力容易造成時間誤差。所幸多了個模組就成功解決問題,這個改造也為了 JJ 的未來和CW自製機惢之路打了强心針。
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出現品質問題,但是卻賣光光,加上接下來的 2代,3代,C1,4代並和其他品牌使用。CW跳時一代或許不是最成功,但是確最有價值的一款。
(追求容易量產化,高CP的產品,我也另加購簡單操作的折疊式錶扣 – Bader Buckle. 關節最少, 載在手上時大多是錶帶接觸手脈增加舒適度, 而且不用將錶带尾內塞, 可增加皮帶使用期.)
面盤簡單的顯示不簡單的機芯,單調中呈現不平凡的細節
市場上没有如此大型羅馬時盤的跳時,七十萬都没有,七萬當然要入手。
有時一個巧合看對眼,加上可衝動入手的價格確實著迷。新JJ機芯的想法和 AHCI Vicent Calabrese 玩 ETA 一樣 – 價格好,保養維修簡單就是王道。可能現在這時代,有人不是覺得壞了就算了,不然就是認為玩工藝要投資。錶算非必須品所以難賺錢,品牌只好不停出新品但是卻有隨之而來的品管問題要注意。不過,小弟認為該品牌難能可貴的地方是,產品質量其實仍然每年在進步,依然有新産品問市。或許在設計上,和我追求的漸漸的背道而馳,不過在整個品牌發展上,我至少也見證了一段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