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在亞洲漸漸知名的 Christopher Ward (CW) 在歐洲錶業算是個一直備受爭議的品牌。從早期只在網路上行銷的設計致敬小品牌, 進化至 ETA 機芯加自製模組, 到如今演化成有能力製作自製機芯。 一路下來產品量大勝於許多所謂的 Microbrands (微品牌), 不過他們的精髓和最暢銷一直是 C60 Trident (三叉戟)
Alec Chou 前一陣子在他的 C60 Bronze Pro 開箱文中已經有介紹提及,我就點到為止:
連結: http://linkandtag.com/2019/01/06/christopher-ward-c60-bronze-pro-%E9%96%8B%E7%AE%B1/

玩錶的追求大多是文武雙全。斯文錶, 潛水錶之後, 不外乎 斯文運動錶 (Field watch) 或是 運動斯文錶 (Everyday watch)。 畢竟潛水錶款通常大小會稍微較大, 比較厚,還是不夠正式。值得慶幸的是 CW 意識到了這一點, 並將他們最熱門的 C60 潛水錶演化來 C65 的外型, 並推出了 C65 Trident Classic。 官方將其定位上設定為 Dress Watch (Field Watch)

簡單的說: 取消了潛水計時外圈, 但保留戶外運動錶常有的龍頭護肩。少了一半的至 150m 防水規格。 面盤大致留下了經典的 C60 設計元素,毫無疑問像它的潛水員兄弟 C60。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之前的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oa.348739645319445&type=3
2月12日是達爾文誔生的紀念日,來說說達爾文在二百多年前所發表「演化論」的大膽及堅持 以及 演化論 進化論 和 創造論 的相容討論,因為看來與此錶的演化有說相關。 同理 Christopher Ward 不論是為了 適應環境 又或者 迎合市場需求, 更換了爭議性十足的第三代 Logo 更是第一次的放在了 C65 Trident Classic 二代上面。

除了 Logo 在九點鐘的位置 和 三點鐘日期位置設計更平衡之外,拿掉了堅持, 也看不見了洋蔥時針跟劍形分針,反而用回了早期文錶才會有的細圓指針,只留下潛水錶元素的三叉戟秒針。

除了 42mm 是當時現代手錶一個非常標準的尺寸,使得整只錶的外型更適合可以日常正裝搭配 (Everyday watch) 同時也因應潮流推出了復古味十足 38mm 的 Vintage 系列。

錶友有已經有評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列連結文章:
http://linkandtag.com/2017/06/19/%E5%AE%A2%E5%BA%A7%E5%B0%88%E6%AC%84-christopher-ward-c65-mk2-vintage-%E9%8C%B6%E8%A9%95-steve-tzeng/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了
“其實2代在設計上跟1代很不同,所以獨立成另外一系列會好點”
我想品牌經歷兩代之後, 到了第三代 已經有著 “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相關可以利用分析的 Big Data,所以大家可以看出 整個產品在關於 設計元素 和 細節 的 演化 是可圈可點的。
我們不從內而外,來先提到新款的錶殼。

從 C9 至 C1 的造型標準沿用到了 C65 三代 (41mm)。 明顯的可看出自然的線條美, 從錶殼一直延伸到錶耳處 (錶耳至錶耳 47.1mm)。 細細的一條條打磨亮線在細節上充滿了變化, 可以欣賞錶殼拉絲與拋光互見的層次感。 線條不再剛硬, 反而帶了一種溫柔, 整體感覺變薄 卻仍然擁有層次。 緞面拋光不銹鋼錶殼搭配深印三叉戟徽背面 (厚度 11.5mm) 遠勝過舊款殼的做工。 同價位, Seiko 都比不上。

在二代 Vintage 系列中學習了許多玩錶的人喜歡 “復古式風防鏡面
讓時針與秒針在行走時,當邊緣處掃過箱型風防,
所自然產生針尖下彎的現象增添了賞錶時的豐富度。” 在新系列中, 除了保留,
更是大力使用 “充滿了復古元素的針組與時標的添加上去的復古淡黃色”,
更是直接讓 Vintage 素雅風味面盤徹底到位地把 (黑, 藍 & 綠色) 日期盤也拿掉,
使得面盤視覺上和諧而不突兀。 在光線不足中,夜光充滿鎳指標的清晰度或許是懷舊潛水錶系列勉強堪用。

機芯 不知是否 致敬過去 或 避嫌 (“早期採用曾傳出有上鍊效能不足問題的 SW200 機芯”), 也改為簡單方便手動上鍊 SW210 機芯。
若以英國保守傳統、低調風格仕紳商務人仕來看, 新指針淡化了當初桃心劍針的躍動感, 二代更單純的營造成熟穩重感的訴求。 至當下三代的 C65 每一個細節根本重新設計造成完美比例。
當初會看上此錶,除了是喜歡新 C65 手錶外殼造型設計外, 就是面盤顏色了 (黑, 藍 & 綠色)。

說個非常 Link and Tag 的故事。有關對於手錶的早期記憶是什麼?
對我而言, 我玩車但是在城市開車永遠不會有趣。 擁擠的交通使得前進緩慢且溫度高漲,但是在夜晚同樣的道路開闢了, 壓力稍微偏離了城市, 有種新的節奏。 對手錶的早期記憶是,時間到了, 玩到晚了, 傍晚我父親開車, 安靜夜晚中凝視著鈉燈路燈照在老建築上的綠葉。 不管是年紀到了或是懷舊, 為了抓住此刻, 需要合適的手錶。
這肯定不是一只可以陪你參加各種場合的手錶,不過對大部分人而言 41mm, 錶耳至錶耳 47.1mm, 厚度 11.5mm, 是現代手錶一個非常標準的尺寸。
客座專欄中:
“可以日常正裝搭配 (Everyday watch) 同時也復古, 鐵鍊耐操耐汗,150M 的防水,易保養的機芯以及平易近人的價格。 讓人覺得在日常配戴時, 不論是運動、洗碗、淋雨,都可以安心使用, 確實該有的都有了”。
或許已不是同一隻錶, 不過18個月之後能跟隨時代的進步, 仍然可稱許為 “簡單、有歷史感,卻又不失功能性”。
很多品牌,創造論,進化論,演化論, 適應環境多年之後能是賣著的那一句 “經典” 的偽進步。 我開心看到 CW 的成長, 也很慶幸能在錶界通貨膨脹經濟起飛中陪著一起創造, 進化, 演化。

許多手錶看似不錯, 但和其他的收藏放在一起卻格格不入。 C65 收了之後卻完全沒有違和感感覺就是收藏的一份子,反倒認為為何沒有早點入手。
當設計正確,戴起來輕鬆舒適,用得到的情況下,我走了很長的路才入手的 Christopher Ward C65 Vintage Diver Khaki 似乎是正確的路。